很多企业有一个误解,成本管理是成熟期企业需要考虑的事情,而成长型企业完全不用考虑。其实不然,成本管理就像给企业健身,如果等到企业臃肿肥胖、不能赢利,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恐怕就要大幅削减成本。伤筋动骨不说,能否恢复竞争力还需要打个大问号。
企业该如何强身健体,持续进行成本管理呢?你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所在的企业有没有差异化核心能力?即比竞争对手做得好的方面。
企业是否将足够的资源投到了这些能力上?
组织是否可以为强化这些能力提供支持?
有公司调查了世界范围内100多家各行业的企业,发现所有实现了业绩飞跃的企业都能很肯定地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他们始终如一地坚持把资源投入在差异化的核心能力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且构筑了一道企业发展的防火墙。
总结起来,他们始终在以下三个方面坚持不懈:
聚焦少数差异化能力;
围绕能力调整成本结构;
设计适合增长的组织。
1聚焦差异化能力
差异化能力,必须从企业优势出发,即自己比竞争对手做得好的方面,这便于树立企业明确的形象,比如沃尔玛的低价、美国西南航空的优质服务、宝洁丰富的产品体系。
为了把这种形象印入客户脑海中,你需要找到3~6种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流程、工具、知识、技能和组织的组合,就是所谓的能力体系。
客户感知到的是苹果高雅简约的设计和过硬的技术,但它擅长的远不止于此。
它凭借复合型的能力发现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消费者需求,引入了相关的技术(有时甚至不是自己的技术),设计直观优雅的界面,以时髦简约的方式包装和推广,设定了消费者认可的零售价,并且成为的行业标准,这就是苹果的致胜能力体系。
2调整成本结构
确定企业的关键能力后,你需要识别能增强企业差异化能力的有利成本,从独特性和差异化程度较低的业务中抽调资源,进一步投入这些关键能力。
通常结合以下三个问题来评估成本,共有9类削减成本的手段。
01
做什么
即确定企业需要开展的业务,用于这方面的成本削减手段有两种:
业务组合合理化:评估产品、客户、地区市场和整个事业部的净利润与战略的一致性,确定哪些与企业的战略和竞争方式息息相关,而关系不大的,可以砍掉或组合。
比如,某公司有几十个产品品类、设施、损益表,超过1500家供应商,几十万SKU,但3/4以上的销售收入却来自15%以下的产品。组合优化项目分析了产品定位、渠道等共同点和重复情况,将产品线数量缩减一半,节省了约7%的税前利润。
零基:评估现有能力,决定减少哪些能力的投资或直接砍掉。零基是指从零开始进行预测,考虑哪些需要保留而不是哪些需要削减,并说明其合理性。
02
在哪做
即确定开展业务所需的组织和地点。用于这方面的成本削减手段有三种:
业务运营模式:运营模式共有四种基本原型:
模式一,总部不参与运营的金融控股型;
模式二,总部规模较小的战略监督型;
模式三,总部角色较强的积极管理型;
模式四,集约化管理的参与运营型。
模式的差异反映了企业价值创造的不同理念,通过发现当前运营模式的痛点进行改善和调整。
外包:评估某些内部能力由供应商来履行是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从研发、制造、销售到后台服务,企业价值链上任何环节都可能外包。
代表性的例子包括,对于销售和行政职能(包含会计、福利管理、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劳动力套利和最佳实践;在生产及仓储环节,能够利用具备规模效应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专业化供应商;甚至是在非战略性客户的销售环节,代理可在不牺牲客户服务的情况下实现更低的服务成本。
布局优化:重组企业旗下工厂、配送中心以及研发和行政机构的地理布局。
开展整合或者迁往低成本地区以降本增效。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布局方式源于以下四种“网络”原型中的一种:
世界工厂,以一个或极少数基地供应多个市场,从而把握住生产规模带来的效益;
枢纽辐射,上游生产环节集中在一个或极少数基地,下游生产环节则由当地承担;
低成本制造,主要的生产基地靠近研发机构,而量产基地位于低成本国家;
自给自足,当地满足当地需求,各地之间没有或者极少有关联。
03
怎么做?
跨度和层级:增加直接汇报关系并减少管理层级,从而降低管理费用并实现组织扁平化。
大多数管理岗位的管控跨度从5:1到15:1,不一而足。在客户联络或应付账款处理等事务处理型职能部门中,每名一线主管人员能管理8~15名员工。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