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还有没有“货真价实”的金融科技公司呢?也许国字号投资机构的选择能够帮助人们“沙里淘金”。4月18日,百融金服正式宣布,已经完成10亿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资委旗下主权基金中国国新领投,老股东红杉中国跟投。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此轮融资后,百融金服的估值已经跻身独角兽阵营。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国新是隶属于国资委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其管理的“中国国有资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
百融金服CEO张韶峰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此轮融资是2017年年底确定的。此前的A、B、B+轮融资,公司已获得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华融、红杉资本、高瓴资本、IDG等约7亿元投资。“我们每次融资都是相当"被动"的,每次都是投资方找过来”。
能够获得红杉、高瓴、IDG一致认可的公司不多,而能够获得如此多中字头机构甚至是主权基金投资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那么,百融金服为何屡屡“被动”?
来自百融金服的资料显示,虽然公司成立至今只有短短四年时间,但发展极为迅猛,产品已从单一的贷前风控服务扩展到了涵盖信贷与保险行业营销、贷前、贷中、贷后、核保、核赔、金融产品设计等全流程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百融金服的目标是架起普惠金融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的桥梁,充当小微企业和个人,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而这也正是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难题”,张韶峰表示,目前公司的C端用户画像已有几亿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百融金服已实现辅助各类信贷机构日均审批贷款与信用卡申请500万笔,企业客户包括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建设银行(601939,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邮储银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光大银行(601818,股吧)、中国人寿(601628,股吧)、中国人保、太保集团等35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这些客户对我们的评价都非常好。此前,客户对我们的打分都是不公开的。这轮融资时,主权基金尽调时直接给各大银行发公函了解情况,我们才知道客户对我们的评价。”张韶峰透露。
对此,中国国新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内较早专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区块链的金融科技公司,百融金服在普惠金融、监管科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技术优势,其产品与服务已经在超过80%的主流金融机构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在发展业务的同时,百融金服对安全与合规也充分重视,取得了监管机构的认可。对百融金服的战略投资,符合新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国家推动普惠金融落地、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