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2月的时候就知道坚瑞沃能在外面借年化20%的资金,当时市场上一般借款的利息也就10%左右,这就是个很明显的信号了。”王岩透露。
同样令王岩感慨的,还有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跳楼的消息。这家上市企业也曾是融资圈内的“网红”。
所谓“网红”,是指在外频繁融资借款的企业。据王岩介绍,一个不成文的定义是通过不同渠道找过他们三次的企业。“之前有一家房企找过我们五次,我们没放款,就是觉得有风险,和价格已经没关系了,多高(利息)对方都可以出。”
流动性是所有企业的梦魇。事实上,包括王岩在内的大多数资方都清楚这些“网红”企业本身可能经营正常,企业家本身工作勤勉,但架不住“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资金周转失败。
“好比什么情况呢,一家企业还在扩张投资,但是银行整体授信没有增加,或者说无法提款,那么就产生了资金缺口,一环扣一环,还可能影响上下游企业。”王岩举例道。其甚至担忧地认为,一些地方大型企业也潜藏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依据是这些企业的负债情况大同小异,而局部违约风险正在加速暴露。
要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网红”企业的存在,王岩说大约是去年8、9月份以后。“在那之前我们的风控都没有这个意识,后来慢慢发现这种企业到处找钱的情况,特别是上市公司,以前是没有的。”
利率不计,小额拼凑
对王岩而言,今年和企业客户的关系似乎有点倒置。“我们今年做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之前我们的目标客户,但是人家看不上我们,嫌价格太高,或者额度太少,今年很多都回头来找我们了。”
且不论非金融机构的资金价格,仅从银行贷款利息来看,央行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贷款利率中枢持续上升。3月,一般贷款中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 74.35%,比上年12月上升9.94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比上年12月上升0.22个百分点。
在王岩的描述中,企业的资金缺口远不止一两个亿,但当前这样的额度企业求之不得。
资金中介黄远帆的客户群层次更低。据其介绍,他们放款给借款企业的单笔金额在4万到50万之间,单笔平均才20万左右。“就是一直滚着借,然后从不同的P2P平台给他们凑资金,”黄远帆说,“而且企业的第一诉求一般是金额大,而不是去计较价格。”
黄远帆从事的信用贷款生意,表面上年化利息是9.6%,但加上多道中介费用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也在年化20%左右。
“企业缺钱是个普遍的情况,每天找到我们的企业有70多家,资金很难滚起来。”至于企业究竟如何走到了资金“滚不动”的这一步,以黄远帆的观察,银行端收紧和新渠道缺乏是主要原因。
在黄远帆所在的三线城市,当地银行分行的很多授信和放款权限被收至上级分行。“原来银行批个500万的贷款很容易,现在银行这边很难,借新还旧也很难。”
王岩同时提到了“借新还旧”的问题。其所在保理公司不怎么接单过桥贷业务,原因就在于该项业务的核心,是要保证企业还款后银行会继续放贷,如此过桥贷出资方的资金才有所保障;而事实上,不少银行对民企贷款正在收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