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办公室组织召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座谈会,确定了资本市场五大改革思路。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新阶段,接下来具体的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12月20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首次以金融委办公室副主任的身份,主持部分银行、券商、保险、信托和基金等机构负责人的座谈会,银保监会和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透露,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资本市场,金融部门要加紧行动。当前资本市场风险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已经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改革面临比较好的有利时机。
此外,会议明确了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方向,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要更加注重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治理,严格退市制度;第二,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切实做好投资者保护;第三,要坚决落实市场化原则,减少对交易的行政干预;第四,要借鉴国际上通行做法,积极培育中长期投资者,畅通各类资管产品规范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第五,要监管部门要加强与市场沟通,积极倾听市场声音。
一位接近金融委办公室人士称,此次在金融委的层面提出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推进,与证监会10月底发布的“三个声明”一脉相承;接下来的资本市场改革,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路径,加速推进。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会议规格高,明确了资本市场改革重要性,指明了资本市场问题的关键问题,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具体的改革措施出台。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此次会议说明资本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所提要点也是成熟资本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一个多月前,10月30日早盘盘中,证监会发布声明称,正在按照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快推动三方面工作,具体包括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规范信息披露和提高透明度;优化交易监督,减少对交易环节不必要干预,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鼓励价值投资,引导更多增量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市场很快对该声明报以积极回应,当日上证指数迅速反弹,一度涨超1%。
无论是金融委最近的座谈会,还是证监会的“三个声明”,都强调减少对市场交易的干预,那么该如何理解“减少对交易的行政干预”?财新此前报道,这意味着以后监管层不会再随意打电话“窗口指导”,要求对方撤单——但这不等于不再认定异常交易情形,监管部门依然会严肃处理市场中存在的异常交易情况,只是在处理上不会像之前那么极端(详见“证监会盘中发声‘减少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何解?”)。
近期,资本市场改革动作频频:先是不少地方政府针对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纷纷推出纾困基金,后有迅速创设的科创板。以纾困基金为例,财新此前报道,目前纾困基金机构在选取标的时被要求以市场化为标准,执行严格的风险甄别,并保持公开透明。
设立科创板的相关草案正在做最后的修订。据财新此前报道,科创板将加强市场化定价,而不会像过去依靠行政命令确定的23倍市盈率定价,这将是资本市场定价方面的重大突破。
不过市场认为,无论是纾困基金还是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动作如何真正体现市场化,还需要在政策落地、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
央行行长易纲近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政策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要控制权力,表现在债券市场,就是债券发行人与债券利率如何确定等。基于此,央行于10月推出的债券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市场反应踊跃,带动11月债券发行回暖。央行数据显示,1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3163亿元,同比多增2310亿元,创出年内新高。
易纲同时指出,为解决股权融资中的问题,央行等部门目前也在研究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鼓励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由于股权质押补充抵押品所造成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