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金融业的局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促使金融回归实体、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在近日博鳌分论坛《金融“突围”》上,与会嘉宾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讨论嘉宾包括安联保险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美国全国商会常务副会长兼国际事务总裁薄迈伦、永丰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嘉贤、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晓鹏、意大利经济与财政部部长乔瓦尼·特里亚、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主持。
透明度是金融监管最好的朋友
当被问到作为安联集团的舵手,奥利弗是如何使这个金融巨无霸安稳着陆时,他将经验总结为两点:避免过度杠杆、密切关注流动性。
奥利弗强调,无论模型如何完美,金融永远无法模仿实体经济,杠杆过高是金融问题的共同源头,而流动性枯竭则是引爆金融危机的推手。他特别提醒,金融行业和银行业的衍生行业,如资产管理、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必须纳入全盘监控,因为下一场危机很可能来源于所谓的影子银行。只有尽力提高全行业的透明度,才能看出金融领域真实的杠杆率和流动性,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脆弱而敏感的宏观环境
多位嘉宾认为,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略藏隐忧。
薄迈伦在谈到美国经济时提到,上一轮金融危机后监管和风控趋严使金融系统更有韧性,但也需避免过度监管压制经济活力。薄迈伦尤其担忧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风险,税改推高了政府的负债水平,如果关税对贸易产生干扰,将在某种程度行影响到美国的经济。
对于中美贸易谈判,薄迈伦持有乐观的态度,相信协议将会达成。他尤其赞许近期通过的外商投资法,虽然修法进程停滞了多年,但在此次贸易谈判过程中得以迅速推动落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特里亚认为意大利需考虑实体经济、金融和财政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尽管债务水平已经受到控制,但经济增长低迷,影响了投资能力。面对新兴技术的扩散,经济体间高度互联,投资组合趋同使得系统风险提高,如何与新技术融合改造金融行业将是未来值得重点研究的专题。
关于世界经济,朱民总结了两大潜在隐患。首先,过去的十年间,全球平均债务水平增速高于GDP增速,意味着真实债务水平正在提高,推高全球债务风险。其次,欧美股市都处于周期高点,对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极为敏感,尽管美联储推迟加息给了市场一个喘息的机会,但难改“2019年在高债务阴影下是贪婪和恐惧的临界点”。
奥利弗认为,把脉下一次危机的关键仍在于债务率。目前市场流动性甚至超过上一次危机前夕,但如果债务不能维系,杠杆率始终处于高点,充足的流动性随时可能在一夜之内消失,从而引爆新的金融危机。
破解小微金融之困
在金融支持小微的话题中,朱民指出,企业不应该分为民营和国营,只要这个概念还存在,就解决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其次,改善货币传导机制只能解决金融转向实体经济的问题,而不能破除小微金融的困局。小微金融融资难,本质上源于三个不对称,即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成本收益不对称。
最后朱民通过回顾过去十年的货币政策,指出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进入股市债市,挤压风险溢价,反而有害于小微贷款,因此解决小微金融不能靠大水浸灌式的宽松货币政策。
台湾在亚洲以中小企业发达闻名,在小微金融领域也有着长期的经验,永丰银行董事长陈嘉贤介绍了多方面的商业实践。其中,他指出,台湾有着多层次的信用保证体系。主管机关携会员银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45年间有40万家中小企业受益,其中发展成规模企业的达1590家,上市企业892家,占去年台湾新上市公司总数的46%。随着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成熟,又孵化出了农业信保基金和海外信保基金,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提升了台湾经济的整体活力。
金融业“不忘初心”
李晓鹏认为,建立金融与实体行业的健康关系,需要金融从业者“不忘初心”,即不管市场如何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能变,信用中介的功能不能变,经营风险的属性不能变,稳健经营的理念不能变,商业道德底线不能变。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他从光大集团的实际经验出发,呼吁金融机构通过不同的牌照组合,实现服务项目多元化,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金融业的“供给侧改革”。随着金融改革开放正在加快步伐,他希望中国的风险资本市场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创新,使实体经济的回报率能够满足投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投资机构项目荒、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随着去年政府提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多方面的支持,企业经营形势大为改观,相信金融行业将会在未来的实体经济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张红力赞同李晓鹏的观点,并表示中国金融的二次腾飞将在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