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小微企业金融系统还要迈过六道坎儿

作者:meirijinrong   已查看:535     发布时间:2019-06-25 18:33:28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伟)6月2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近些年来,在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努力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利性不断提升,融资成本有所下降,融资环境持续优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不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仍是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金融服务供给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和不匹配的情况,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

据报告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六大问题:小微企业融资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服务能力仍然有待改进提升、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偏弱影响金融服务可持续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直接融资服务有待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和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约束加强,融资能力以及财务可承受力下降,客观上加重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房地产、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进入调整阶段,大部分新业态和新动能在量级上仍弱于传统支柱行业,消费增长相对乏力,加上企业用工、水电、土地、环保等各项成本上升,小微企业利润率整体下滑,一些地方的小微企业亏损面较大。

二是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外需对经济的边际拉动作用减弱,对出口型小微企业带来较大冲击,一些出口企业产销和订单量受到较大影响,未来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而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和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服务能力之间的匹配较难的现实仍未根本改变。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点多面广”和“短频快”的特点,我国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机构布局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显不足,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仍然具有改进空间,与广大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期待还有差距。

一是中小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相对不足。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以大中型银行机构为主,中小金融机构在业务规模、覆盖面、市场份额上都相对较低。

二是大中型金融机构传导机制不畅。大中型商业银行虽然普遍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但在差异化信贷管理政策、授信审批权限、尽职免责、考核激励等制度安排上还未全面落实到位,基层信贷员对小微企业还存在“不愿贷、不能贷、不会贷”的问题。

三是信贷结构分布不尽合理。金融机构对政府信用的依赖仍然较强,“垒大户”“吃快餐”的思想尚未根本扭转,房地产、基础设施、国有企业占用的信贷资源释放仍需要一个过程。

四是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和创新能力不够。仍存在较普遍的抵押文化,对企业发展潜力、人才储备、技术能力等“软信息”的评估和精细化分析能力不强,风险定价模式单一,缺少差异化、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与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和融资需求不相适。

还需要注意的是,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相对大中型企业偏高,商业银行获得的收益较难完全覆盖风险,需要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支持。虽然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但受制于体制机制障碍,实际担保效果尚未有效发挥。

一是担保放大倍数偏低。多数政府性担保公司的放大倍数低于2倍,部分担保机构存在资本金不到位和“担而不偿”等问题,没有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二是支农支小定位有待强化。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存在偏离担保主业、聚焦支小支农力度不够、担保费率偏高等现象,偏离了支持小微企业的定位。

三是正向激励不足。政策性担保公司的绩效考核方法不科学,过于侧重盈利和资本保值增值等指标,风险容忍度较低,缺少相应的尽职免责机制,影响业务人员积极性。

四是管理水平亟待加强。部分政府性担保公司缺少市场化运作的经营团队和专业人才,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支撑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开展。

返回目录

上一篇:夯塔基优塔尖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速...

下一篇:122家P2P平台实现100%兑付退出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