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业就业、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018年,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加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按照“几家抬”的总体思路,综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差别化监管和财税优惠等政策合力,组合发挥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作用,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梳理了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和典型做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下一步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思路,充分肯定了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有效补充作用,并明确提出下一步将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定位明确
区域性股权市场是主要服务于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私募股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制度框架和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形成了系统有序的市场生态。2018年,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化管理程度不断加深。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国办发〔2017〕11号)、《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证监会令第132号),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名单由省级人民政府实施管理并予以公告,同时需向证监会备案。截至2018年末,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已有34个地区(云南、西藏除外)向证监会备案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情况。证监会发布《区域性股权市场信息报送指引(试行)》(证监会公告〔2018〕3号),明确市场信息分类报送方式,加强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监督管理。
区域性股权市场构成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
2018年,我国加快推进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建设,基本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券商柜台交易市场的五层“金字塔”体系,市场包容性和覆盖面不断提高,资本形成机制持续优化,较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18年末,全国34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共有挂牌企业2.48万家(其中股份公司8395家),展示企业9.86万家,纯托管企业6809家,累计为企业实现各类融资9063亿元(其中2018年融资1783亿元),累计开展公司治理、财务法务、融资实务等讲座5000多场,培训30多万人次,辅导6000多家企业实现改制,培育800多家企业成功转入沪深交易所、新三板等更高层次市场,帮助近7000家企业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获得地方各类奖补资金14亿元。
小微企业上市辅导和培育力度持续加大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深化中小企业股改和规范化提升,推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加大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的宣传培训、辅导、咨询力度,推动更多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优化融资结构。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白名单库,加强与各类投融资机构的联系沟通,打通投融资机构与优质小微企业间的通道。如浙江省“凤凰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共有102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