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反思 技术不是万能的

作者:songjingtao   已查看:918     发布时间:2020-01-20 16:46:15

站在历史的角度,可以理解官方当时的表态。彼时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风生水起,从短期看,通过互联网金融促进消费经济崛起,扭转外向型经济的路径依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变。长期来看,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一直以来都是监管层孜孜以求的目标,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个实现真正“金融平等”的机会,从而为传统金融体系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主找到市场上相匹配的资金供给。

去年以来,在互联网金融整治大背景下,取缔辖内全部P2P平台似乎已经成为各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惯例。云南、河北、四川、重庆、河南、山东、湖南、甘肃、山西……不出意外的话,名单应该还会继续增加。

对比前些年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的光景,那些“P2P是普惠金融的一个重大创新”“对传统金融的一场革命”的论调似乎看上去更像是一场闹剧。

当然,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这场对传统金融系统的“颠覆式创新”。但这场轰轰烈烈的“创新”,的确给整个金融生态带来了破坏性后果,更让不少普通人为此交了一笔昂贵的互联网+学费。

官方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的一番发言透露了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真实看法:“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积累、扩大、暴露到此后持续至今的清理整顿,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教训非常深刻,值得认真反思总结。”

在他的发言中,教训首先是各方一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属性认识不到位,互联网金融仍然是金融,金融科技也是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

“概念游移和科技外衣改变不了金融本质,无论是FinTech还是TechFin,无论是ICO还是STO,都应透过眼花缭乱的名词甄别其业务活动的实质。”

而且,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没有改变金融的风险属性,在技术加持下,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涉众性反而更强,网络数据信息安全风险也更加突出。

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跨界、跨区域交叉混业特征,风险扩散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强。另一方面,接受服务的多维长尾客户风险识别能力不高、损失承受能力有限、潜在的社会危害更严重。

一直以来,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相信这也是不少

监管层、互联网大佬在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事物时的坚定信仰。就连一向最关注风险的监管层,都在互联网金融萌生之初给其相当高的评价。

比如,2014年,原银监会一位部门领导曾表示“互联网金融有力推动了金融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便利,给传统金融领域提供了补充”。

又比如,2015年,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人民日报》撰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P2P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普惠金融。

站在历史的角度,可以理解官方当时的表态。彼时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风生水起,从短期看,通过互联网金融促进消费经济崛起,扭转外向型经济的路径依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变。

长期来看,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一直以来都是监管层孜孜以求的目标,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实现真正“金融平等”的机会,从而为传统金融体系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主找到市场上相匹配的资金供给。

然而,这场试验为何最终失败?现在看来,无论是监管还是行业,都过于强调技术,而忽视了它终究还是一场社会学试验。不论在金融这座大厦上面施加多么完美的技术架构,它的根基还是风险。

如果把互联网金融比作一个程序,当程序运行失误,程序员无法通过打补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比如在高收益诱惑下往往会漠视风险、一旦出现风险又容易挤兑的“羊群效应”,这些都是根本无法修复的bug。

不光如此,互联网技术还放大了这些bug带来的后果。有研究表明,互联网多节点之间的连接密度不仅具有分散、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同时还有加剧金融风险积聚、扩散的作用。

而且,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形成和社会放大受到“所嵌入的关系网络”的制约,由互联网建立起来的金融关系网络使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不仅具有复杂、传染快、波及广等基本特征,而且具有“太多连接而不能倒”以及“太快而不能倒”的新的表现形式。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对技术如此崇拜而忽视了金融本身内在的风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些鼓吹互联网金融的资本大佬和创业者,难道真的不知道,其一手打造的估值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互联网金融独角兽,其实存在着“资金池、自融、窃取用户隐私数据”等诸多问题么?

或许,这一次互联网只是背了锅而已。对于技术的崇拜让我们忘记了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则:即市场会失灵。

互联网所倡导的“平等”“草根”精神,与自由市场的主旨非常相似。但与自由市场一样,互联网无法通过自治来实现一个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完美均衡。所以互联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从技术角度提高传统金融的效率,但是并不能消除金融的本质:风险。

那句“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于金融同样适用。只是对于监管者来说,也面临一个尴尬的平衡,即如何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点”,过早干预会扼杀创新,而过晚干预则会留下一地鸡毛。

所以说金融监管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近日经济学家姚洋吐槽:“银保监会的一位副主席说要把风险降到零,那金融就没法玩了,金融天生就是玩风险的。”希望监管层也不要因噎废食,毕竟任何时候创新都要交学费,只要控制在社会能够支付的范围之内就可以。撰文/盛长琳

返回目录

上一篇:风控是什么?几个小故事说透

下一篇:齐鲁股权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