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步入“观望期” 资产证券化“起飞”尚需精细化运作

作者:songjingtao   已查看:708     发布时间:2018-02-05 14:34:47

PPP步入“观望期” 资产证券化“起飞”尚需精细化运作】随着各部委、商业银行对于PPP(公私合作)严管严控的“雷霆手段”一一祭出,曾经火热的PPP市场逐步进入“观望期”。目前距离财政部要求的在331日完成项目管理库集中清理备案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由于入库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能否得到财政支持,在“观望期”中,未来钱从哪里来是市场最核心的担心。(中国经营报)

  随着各部委、商业银行对于PPP(公私合作)严管严控的“雷霆手段”一一祭出,曾经火热的PPP市场逐步进入“观望期”。

  目前距离财政部要求的在331日完成项目管理库集中清理备案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由于入库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能否得到财政支持,在“观望期”中,未来钱从哪里来是市场最核心的担心。

  就在一系列“堵后门”的举措之下,其实监管部门早已着手开前门——PPP资产证券化。2016年,发改委和证监会联合发文,支持PPP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2017年,财政部、央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推进PPP证券化的通知。据中诚信国际统计,2017年,上交所、深交所及银行间市场共发行了10PPP资产证券化项目,总发行规模83.69亿元。

  “从证券化的角度来看,交易所更关注的是项目的‘合规性’,两部委对PPP不合规项目的清查,实际上是对PPP项目的前期做一个重新梳理,从源头上滤掉一些不合规的项目。”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关人士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体量尚弱

  131日,川投集团PPP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发行。这也是全国首单成功发行的停车场存量PPP资产证券化项目。

  在行业“观望期”中完成的这一单资产证券化项目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业界对于PPP通过资产证券化形成“资金——资产——资金”的投资良性循环,对运用PPP模式盘活资产存量仍充满了信心。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这单项目具备几个特点:同时纳入发改委重点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储备库和财政部PPP项目库;底层资产为资阳市雁江区停车场PPP项目经营权及收益权,即项目本身具备稳定的现金流;同时这个项目能够解决城市停车难的实际问题。

  事实上,找到合格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一直是PPP资产证券化的难点。

  在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PPP存量资产的政策引导下,2017年市场共发行11PPP相关的ABS产品。根据中诚信的数据,这些产品通过上交所、深交所及银行间市场总发行规模83.69亿元,其中上交所发行总规模75.99亿元,深交所发行规模5.7亿元,银行间发行规模2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2017年底财政部入库PPP项目总额超10万亿元,据PPP服务平台统计,发改委入库项目总额达6万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大量的项目在工程建设期贷款时要么通过政府担保增信,要么已经抵押了未来现金流,而且由于PPP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过程当中,伴随着多个参与主体,如何评估基础权益都在实操中存在盲点。

  “项目清查对于PPP资产证券化来说不是一个坏消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专家、北京清控伟仕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世坚认为,严管之下,当其他融资渠道受到挤压或者被关闭之后,资产证券化可能就成为一个重要选择。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高管表示,社会资本是以营利为目的,监管的力度大了关键在于是否形成相对稳定健康、法律健全、政策保护的环境,放心把钱拿出来,谋求更大收益,否则没有安全感。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投融资处处长、中国资产证券化研究院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罗桂连博士表示,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财政、国资、金融监管相关部委协调联动,对盲目推进的PPP运动进行严格规范,有利于PPP模式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业务回归初心。有关条件的成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只有作为基础资产的PPP项目本身规范了,PPP资产证券化才有源头活水。

  潜力巨大

  实际上,为盘活PPP项目存量资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自2016年开始,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对于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大力推进和引导。

  20161226日,国家发改委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这是国务院相关部委首次发布关于PPP项目资产支持证券的政策性文件,文件要求各省发展改革委推荐一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PPP项目,试点发行PPP资产证券化产品,以便陆续推广。随后财政部也印发了同类政策。

  随之,上交所、深交所陆续发布了《通知》以及《业务指引》和《信息披露指南》等相关文件,对PPP项目的收益权、资产以及公司股权等三类基础资产的合格标准、发行环节信息披露要求、存续期间信息披露要求等做出了详细规定。

  “在国内,使用者付费类的基础设施领域,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应国内市场特点的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道路。”罗桂连表示。

  中国资产证券化研究院提供的信息显示,2017年国内有使用者付费机制的存量经济类基础设施资产,按重置成本法保守估计超过100万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2016年新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已达11.88万亿元,待项目建成进入稳定运营阶段后,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转变成为标准化证券。

  截至2017年底,国内证券行业已备案并发起设立121只以公用事业收费权作为基础资产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总发行规模1,136.27亿元,平均单只发行规模9.39亿元,平均期限6.18年,基础资产涉及收费公路、供热、供电、供气、公交、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

  罗桂连认为,国内金融市场对基础设施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共识和实践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下一步更广泛地开展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合格基础资产数量和规模,足以满足金融行业的业务需求和资产配置需求。”罗桂连介绍,目前,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还包括2014年以前推进的有关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项目,具体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燃气、高速公路等行业超过5000个具体项目,总资产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不过在严管清查背景下,未来操作PPP资产证券化的项目是否以“入库”为前提,业界仍存在分歧。


返回目录

上一篇:完善股权融资市场 优化企业债务结构...

下一篇:山东东营市21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